中南传媒:讴歌湖湘儿女家国情怀

发布时间:2025.09.01     来源: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          阅读:1006次

作者:本报记者 朱子钰

  2025年全国书博会上,中南传媒设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图书展台。

  中南传媒供图


  书香涵养精神力量,历史记忆薪火相传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充分发挥各出版社专业优势、资源优势,策划推出了20余种抗战主题出版物,这一系列作品,通过文字、图像、声音等多维载体,充分彰显湖南出版铭记历史、传承民族精神的使命作为,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。


  多元视角呈现

  抗战历史更鲜活


  在不久前闭幕的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,中南传媒举办了以“热血护山河·湘书话丹心”为主题的抗战题材图书集中推介活动,20部主题图书悉数亮相,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。

  这批图书既有对抗战历史的全景呈现,也有对平凡英雄的细腻描摹,从多个维度诠释“热血”与“丹心”蕴含的精神力量。如湖南人民出版社的《中国血:抗战十四年》《弦歌不?。撼ど沉偈贝笱Ъ褪怠返?,湖南教育出版社的《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》,湖南文艺出版社的《铁血大辽西》《战歌咏事——抗战音乐口述史(1931—1945)》,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《芷江飞虎队》,岳麓书社的《湖南抗战遗址遗迹选录》,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“芷江童年系列”、《铁琴铜剑楼》、《火城1938》,湖南美术出版社的《桂林!桂林!——中国文艺抗战》《延安鲁艺美术史研究》《我们要画中华民族的火把!——汪子美抗战漫画选》,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的《号手——爱国记者的抗战往事》和《战歌——抗战音乐记忆》,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的《全民族抗战:1937—1945》等。

  湖南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、副董事长,中南传媒副董事长李晖接受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这些作品兼顾宏大叙事与微观故事。例如,《全民族抗战:1937—1945》以“全景式展现全民族抗战历程”为核心,完整串联从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的全过程,既涵盖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重大会战和重要战斗,也纳入国际力量援助、太平洋战场局势及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等内容,全方位彰显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。除了全景式地讲述抗战,《桂林!桂林!——中国文艺抗战》《漫画里的抗战》《战歌——抗战音乐记忆》等作品通过戏剧、音乐、漫画等载体,再现文艺工作者在民族危亡关头的赤诚与担当。


  突出湖湘特色

  在地化叙事与填补空白并重


  湖南作为抗战重要战场,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感人故事?!啊痘鸪?938》《弦歌不辍——长沙临时大学纪实》以及‘芷江童年系列’等作品生动展现了抗战时期湖南的历史图景,讴歌了湖湘儿女在烽火硝烟中的使命抉择和家国情怀。”李晖说。

  值得关注的是,中南传媒精心推出的抗战主题出版物不乏许多填补市场空白之作?!豆鹆?!桂林!——中国文艺抗战》全面讲述了徐悲鸿等47位文艺界人士为抗日救亡在桂林开展文艺斗争的历史?!墩礁栌绞隆拐揭衾挚谑鍪罚?931—1945)》以音乐人口述加专业评论的方式,还原中国抗战音乐的历史现场?!独钤忌低废碌恼绞敝泄蒲А方柚涔笥跋裼胛南?,呈现战时中国科学家群体的国际贡献与爱国精神。

  今年既是抗战胜利80周年,也是中共七大胜利召开 80周年。为同时抓住这两个意义重大的历史节点,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《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:中共七大启示录》将抗战与党史结合起来,生动还原党在延安的13年及中共七大召开的全部历史,让读者读懂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,何以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。

  此外,邓湘子创作的“芷江童年系列”(《熄灯号》《白蜡烛》《竹蜻蜓》)以湘西会战为背景,将传统手工艺融入战争题材创作,传递民间技艺承载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基因。


  创新融合传播

  让好书抵达更多读者


  在数字出版和融媒体时代,中南传媒在抗战主题图书出版形态与传播渠道方面进行积极探索,出版物类型涵盖传统文字图书、地图图册、融媒体音像产品,如《浴血敌后——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地图册》《山河永铸——湖南抗战胜利80周年时空长卷》《战歌——抗战音乐记忆》等,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偏好。

  在推广方面,中南传媒整合内外资源,统筹线上推广和线下展销,主动运用抖音、小红书、视频号等平台,通过编辑荐书、作者分享书、书评人说书等多种方式,切实提升优秀抗战主题图书的传播力与影响力。

  做好抗战主题图书的关键在哪?李晖强调,以点带面加强选题策划。要提升抗战主题出版的深度与广度,持续挖掘未被充分关注的抗战史料,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深度研究,推出系列著作。李晖举例,湖南人民出版社瞄准抗战时期经济、文化、社会民生等细分领域的专题研究,深入剖析抗战对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影响。湖南教育出版社也将持续挖掘李约瑟相关抗战史料,策划《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》的姊妹篇——《李约瑟笔下的战时中国科学》。

  “此外,还要推动通俗化表达,收集整理更多普通人的抗战故事,以口述史、回忆录等形式呈现,让抗战精神更为广泛地传播。”李晖认为,要打造常态化的抗战历史传播阵地,在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抗战历史知识、漫画解读、历史故事短视频等内容,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关注。